30年来,不仅要精心照顾患病的丈夫,还要承受各种不期而至的困难,面对各种不幸的叠加,多次处于崩溃边缘,在亲情的支撑下,仍然不离不弃,相依相伴,三十年如一日,将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的丈夫照顾的无微不至,用她那柔弱的双肩堪负如山的责任,托举一片爱的天空……
她就是扬中市油坊镇鸣凤村西17组村民朱建华,为了亲情延续,她固守清贫,历经内心煎熬。三十年,没有买过一件衣服,没有睡上一天安稳觉,没有一刻不在惦记丈夫孩子的生活。现在,走进魏佩贵家,家里除了上世纪80年代陪嫁的几大件外,没有一件新式家具。
命运之神不眷顾,妻子当自强
曾经的朱建华,也拥有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,初中毕业后,在扬中县纺织厂上班,工作体面,1980年经人介绍,与在兰州当兵的退伍军人魏佩贵相恋结婚,第二年便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,魏佩贵退伍后在一家建筑公司当技工,收入稳定,三口之家也算过上小康生活。
然而,这样的幸福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。1986年,其丈夫魏佩贵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,手脚有时疼得不听使唤,不得已病休在家,朱建华拿出家里仅有的500元积蓄,和丈夫踏上了四处求医之路。家里少了一块重要收入来源,多了一项医疗费用支出,小康生活开始离他们越来越远,各种打击也接踵而至。
三年后,病情仍不见好转,魏佩贵半身瘫痪,生活就不能自理。祸不单行,1992年,半瘫的丈夫又被查出患有糖尿病,高额治疗费清空家里所有积蓄,朱建华变卖了家中所有的家具、家电,包括结婚时父母陪的嫁妆,债台高筑。1999年,纺织厂改制,朱建华失业,内心更是苦不堪言。
很难想象,三口之家,没有稳定收入来源,却有一项不断增加的支出,怎么熬过17年。在朱建华眼里,这些都不算太苦,只要自强不息,都可以熬过去。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,2011年12月,魏佩贵的糖尿病加重,下肢开始肿烂,在扬中市人民医院治疗一周后,医院开始回绝,无奈之下,朱建华带着丈夫,领着女儿前往镇江江滨医院求医,没有一个科室接受,推着轮椅在医院大厅来回打转,此时的朱建华深感逃荒一般,无助感、孤独感,使其内心到了崩溃边缘,跑遍了所有科室,百般恳求后,一位老专家收留了其丈夫治疗,因为麻醉过敏,1个月不能从口中进食,都是通过流质注射,此时的丈夫骨瘦如柴,朱建华也是万般憔悴。
亲情血脉难割舍,挺身勇担当
回想当初,面对丈夫病情的加重,自己一走了之也不会有太多埋怨,别人也会理解,但是,在朱建华心中,唯一想到的就是不能害了小孩,虽然丈夫也多次劝她离开,朱建华没有被高额外债压垮,没有因繁重的家务活而放弃,看到渐渐长大懂事的女儿,内心越发坚强,变成了家中的顶梁柱、丈夫的守护神、女儿的坚实后盾。
朱建华三十岁时,每天除了骑自行车40公里上下班外,就开始担起照顾半瘫丈夫,年幼女儿,还有年迈婆婆的责任。每天早晨4点半不到就要起床,家务活需要2个小时,上班需要骑车1.5小时,下班同样,晚上十点半才能勉强合眼,夜间因担心丈夫通常会醒来三次。
看到她每天背负着“累”字,她姐妹也劝她考虑个人的未来,毕竟自己年轻,朱建华一想到自己放弃了,女儿无依无靠,丈夫瘫痪,意味着只能由年近70婆婆来照顾,无论从妻子、母亲抑或媳妇角度,自己都于心不忍,毕竟亲情割舍不断,也是因为亲情的力量,朱建华坚持了三十年。
苦心经营三十载,迈步小康路
回顾三十年,朱建华没有过上一天的安稳日子,婚后几年的小康生活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。丈夫患病后,家庭生活开支就靠她每月不到50元的工资,直到1999年下岗,工资平均每月也不足500元。
1999年失业后,原本近万元的补贴也因为朱建华的脑病一扫而光,提起自己治病,她也是不得已,如果自己垮了,家庭毁了,自己多年的辛劳也成一场空。当时,全家的收入只能靠丈夫领取的微薄生活补贴,朱建华依靠种田、养鸡、养鸭等维持家庭开销。她想尽一切办法节约,自己做饭从不舍得用液化气,有时自己吃一个鸡蛋也会犹豫半天,衣服都是姐妹们穿旧的送她。但是为了丈夫身体健康,她又显“大方”,每天根据丈夫的口味以及身体所需的营养变换着饭菜花样,定期给丈夫洗衣洗澡,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。看到母亲的艰辛,女儿初中毕业后也早早的进厂打工,分担家庭重担。
从1986年丈夫患病至今,朱建华已照顾整整三十年,当初的青丝已经熬成了一头白发,朱建华说:“回首往事,一切的困难都是亲情的力量在支撑,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也多亏了村委会和邻居大伙的悉心帮助,要不然我也熬不到今天。”
如今,在油坊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,朱建华的老式平方已经改造完毕,其丈夫作为重点优抚对象,重残补贴和退伍军人补贴也有了大幅提高,每月1120元补贴也能缓解日常用药费用,自己每月还有近2000元的退休金领取,朱建华鼓起勇气,迈步小康路。
来源: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:秦春凤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